第916节
作者:我想吃肉      更新:2024-04-11 01:31      字数:4327
  施季行当然也觉得这样划算,他说:“如此一来,冗官就要多了。听说,您还想要录用女子?那官职就更不够用啦。恐怕……”

  祝缨笑笑:“不试怎么知道?我那刘昆,你也见着她的手笔了,合用不?”

  能被刘松年不舍得的人,施季行语塞。

  祝缨道:“只取好的,或是限额。朝廷上也不能总塞着些游手好闲净等着伸嘴吃的。得有人干活,没人干活,吃什么?得,你要是想不通呢,咱们现在不提这个,先把眼前的事儿平了,如何?”

  说到这个施季行就在行了:“好。真要对冼党动手?”

  祝缨大惊失色道:“你难道想要把所有的废物的都干掉?”

  施季行举手讨饶:“冼党也有些能干的人,您知道的,当时那个样子,不是冼就是郑,或有得罪了郑的,不得不附冼,否则就干不下去。”

  祝缨道:“咱们只是丞相,又不是专门诛人九族的。郑那里,真有让你看不过眼的,顺手办了吧。我做说客。”

  施季行道:“那好。”

  “要快。你这儿动手,我那儿就要开始填人了。咱们与老王聚一聚?把名单定了?”

  “使得!我让君雅请他去!”

  施君雅就是祝缨名单上要薅到相府干活的那个孙子,施季行现在就把他给叫了来。这孩子十八、九岁的样子,白净修长,略显单薄。打扮得不如王允直那么精致,却也看得出来是个贵胄公子。

  先拜祖父,再拜“祝相公”。

  施季行道:“如何?不会给你丢脸吧?”

  祝缨含笑道:“好。”

  施季行就派孙子去了王家,施君雅道:“王相公此时应该在宫中值宿吧?”

  施、祝二人竟差点忘了这件事,祝缨道:“妙极!”

  施季行道:“这是真的忙昏了头了。”

  当下二人同时入宫去找王叔亮,说到名单的事情。王叔亮道:“冼……一步错,步步错,顶在前面了。也是我无能,身为人子,一时不能承父之业,他一个学生,更无魄力与郑氏妥协……”

  施季行道:“已然如此了。你看?”

  王叔亮道:“使得。”

  祝缨道:“还有一件事。”

  王、施二人又有点期待,又有点担心,怕她再整出什么幺蛾子来。

  祝缨说的却是一件正事:“立个太子吧,告诉齐王,这天下没他什么事儿了。”

  施季行道:“是该这样。当时,齐王出奔,中外惊疑……”

  “民脂民膏养大的,抢食都不过别人。连这点儿事都办不好,还要人把百姓血肉放到他嘴边去,他是祖宗呀?好么,跑去找胡人主持公道,他的脑子被狗啃了!”祝缨说,“好,我说得委婉一点儿~~~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。福气太大,他接不住!这不活该么?现在天下闹成这个样子,还心疼他呢?心疼心疼百姓,心疼心疼自己吧。咱们一把年纪,容易么?就遇到了他!”

  王叔亮道:“是我们顾虑太多。”

  “你们,还有陈大,都是被自己束缚住了。你们的父亲,不能说是擅权之辈吧?更不能说他们没有道德吧?但遇到了这样的事情,他们一定会果断站出来的。你们为先人盛名所累,不敢行差踏错。你们的家教真是太好了,竟没能成个欺男霸女的纨绔,竟然知道了收敛。你们身上,世家子弟的味儿,有点儿足。

  你们都不蠢,办法都想得到,只是不出手。

  我不一样,我是恶霸,这事儿我挑头来说。

  嗯?”

  施、王二人对望一眼,起身对她一揖:“惭愧。唯命是从。”

  王叔亮道:“您说得太客气了,若是我考评官员,必要说一句‘不能勇于任事’。是我们的错。”

  祝缨道:“咱们就甭客气啦,各人有各人的难处。你们一不小心,又要被人拿住把柄,先帝又是那样一副脾气。不说那些没用的了,现在?”

  “好。”

  祝缨道:“还是先同陛下讲一讲,然后上表,一奏就准来得好。否则,一扯皮,又耽误事,又要让人看笑话啦。”

  于是三人求见皇帝,自然不能讲是怕他死了。从眼前局势而言,道理也是说得通的。皇帝现在眼睛盯的是齐王,没用费太多的功夫,一说便成。

  三人再联署请立太子,自是一说就准的。三人又趁机奏请一些人事的调整,郑绅是姑父,陈放是可靠大臣,皇帝也没有阻止。施季行又奏请了一些案件,皇帝虽年轻,毕竟生活在京城,听了几个名字便说:“冼……尸骨未寒,这样恐怕……”

  他还怕有个刻薄寡恩的名头呢。

  祝缨道:“这些人犯法,与冼敬有什么关系?陛下切不可因流言误会了冼相公。坏的是这些人,一面犯法享乐,一面道貌岸然倒要天子守清规戒律。

  他们要求的圣君太完美,不像个人,人不‌‎成‌‌人‍‌‌,天子也就成了棋子,庙里的神像。几曾见神仙天天说话来着?叨叨叨的,是和尚,是道士,是算命的神棍。人是要知道变通的。”

  这话皇帝爱听。

  在京的丞相们齐心,下面做事也雷厉风行了起来。有司准备册封太子事宜,册封皇后的事却是暂时缓了下来。皇帝对穆太后也是心有余悸,一时不及册封。大臣们普遍要一个太子,皇后的事情也就压后了。

  祝缨此时要忙着相府与西番的事,也无暇催促。她终于下帖,在府里招待百官。

  先见的是自己的旧部,当年都是青壮,如今已是两鬓斑白,而又有早逝者,人虽没到,祝缨把他们的妻子、母亲请了来。这两方面的人见她,都不算“失礼”,于是‍‌男‎‌‍‍‎男‌‎‍‎‌‎女‌‍‎女‎‍‌‎齐聚一堂,见面不免唏嘘。

  祝缨道:“又见面啦,这些年我瞧着你们有过得辛苦的,也有过得滋润的。感慨的话就不多说了,告诉大家一声,我回来了。”

  众人自然只有欢迎之声。

  祝缨道:“眼下的机会,大家也都知道了,我将亲赴西陲。”

  金彪先跳了出来:“我愿供驱使。”

  祝缨道:“不急,你们中,我也有要用的。你们也有负伤不能再上阵的,总不能落下你们——我要借你们家可用的孩子一用。如何?信得过我吗?”

  待得到回应之后,祝缨才说:“好,明天让他们到我这里来,我亲自筛选。丑话说在前面,我脾气不好,赏罚都重,不养闲人。”

  “是!”

  祝缨开始筛选人,除自己带的土兵外,又从禁军调到了五千人,接着取得了西陲方面专断之权,最后是调拨军资。

  与此同时,朝中也动了起来。人还是那些人,办事的速度竟变得惊人地快。

  陈放、郑绅等人先就位,其他官员陆续接到了任命。祝缨见有些旧部子弟铠甲、马匹不成样子,又为他们置办。

  半个月匆匆而过,册封太子的典礼也准备好了,虽然比较仓促,该有的也都有了。王、施二人推让,祝缨便当仁不让,做了册太子的正使。她对这个白净的小孩儿兴趣不大,但仍是对他微笑,免得他在大典上哭出来。

  册完太子,诏告天下。

  皇帝与政事堂在大典之后赐死了沈、严两家的成年男子,余者流放,正式与齐王撕破了脸。同时,大理寺又翻出一些旧案,罢黜了一批官员,很快便有新人顶上,风气为之一新。

  直到此时,才轮到收拾行李去西陲走一遭。

  祝彤惊叹道:“这些准备竟比真的开始做事更麻烦、更考验人。”

  “做事是最简单的,你下锄头挖地,一下就是一下,用力没用力一眼就能看出来,只有这些,轻了重了一眼看不出来,真要显出来,就晚了。挽回费力,不挽回要命。”

  祝缨说完,留祝彤、赵霁慢慢体会。

  赵霁本是同龄人中最“聪明”的,这得益于他有一个久在官场的父亲。但他毕竟生长在安南,环境要比京城简单清澈得多。此时也算是大开眼界!

  ……——

  祝缨出行是个吉日,先到宫中拜别,皇帝身体的原因,只将她送出宫门。余下的路,王、施等人将她送到城外,几人互相约定,一定要将局面扳回。

  祝缨这一路走得就很顺畅。毕竟是中原!

  路比安南宽,禁军平时也训练,行伍之间的命令也都听得懂。只是旧部子弟还生疏着,祝缨也不暴躁,一路走、一路带,还如前番对西陲一般。

  走得太急,准备不充分,赶到前线那不叫增援,叫投胎。她顺路遇到了不合适的地方官,又收拾了几个。

  领兵、吏治之余,还抽空把胡人骂了一顿。

  起因乃是齐王那里也听到了祝缨回来,不免要拿她“女人”的身份做个文章。这也是惯例了,冼党在的时候骂惯了的。胡人这边,相国是累利阿吐的儿子,称汗的是之前那位王子的儿子。

  这顿骂他们就挨着了。

  以前祝缨在安南,不容易搭理,现在离得近了一些,消息传得也快,祝缨便让刘昆起草:“写——对,就是把他们亲爹打出脑浆子的那个女人,我回来了。等着挨我的打吧。哎,稍微委婉一点,别把他们气疯了,姚辰英那儿不好顶。脏话等咱们腾出手来,增兵北上的时候再骂。”

  第541章 果决

  刘昆写檄文的地方,离前线尚有百里。西陲守将等各派了信使、将校之类前来迎接、应卯、诉苦,都希望知道祝缨此来的安排,如果能战,也希望她能尽快地带兵前去解围。

  祝缨接下来的命令却是:“先休整三日,再议。”

  刘昆埋头骂人去了,王允直听了吃了一惊,距前线百里,已经不太远了,救兵如救火,赶路走得就不算快,临了又要停?他十分的不理解。与他同样不解的人也不在少数,不过入了军中,许多关系都要往后退一步,第一重要的就是令行禁止了。他们都不敢贸然发问,看看天色也不早了,今天是肯定要休息的,预备稍后再私下询问。

  须臾,刘昆的檄文写好了,祝缨看了看,道:“就这样,发出去。”

  各将校还要分头巡营,都先散了。

  王允直不在将校之列,他在外面绕了一圈,重新回来求见。

  祝缨将在地图上点点画画的笔往旁边一放:“有事?”

  “是。”

  “过来说吧。”

  帐内点起巨大的牛油蜡烛,光线又亮了一些,橘色的火苗照在祝缨脸上,显得人愈发的柔和慈祥。

  王允直道:“君侯,我不明白,为什么还要停下休整?我听说,‘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’,咱们离京时走的就不坚决,路上又慢,现在又停?会不会影响士气误事呢?”

  祝缨道:“这句话是这么用的么?”

  “诶?不、不是么?”

  祝缨道:“越是急,越不能急。你说的,那是对上了之后,咱们现在是什么?是战前。不准备好了,拿什么打?禁军有多少年没有正经打过仗了,你知道么?样子是不错,可战场上,不会有画好的线让你走、标着布阵。四面喊杀的时候,脑子都是懵的!长途跋涉,上阵之前他们需要休整。”

  “可是,如果不亲临战阵他们永远都是新兵。”

  “新兵是最容易死的,上阵之前,得设法让他们少死一点。”祝缨说。

  王允直还是不能很理解,他书读得不错,性情也还算好。这一路的生活既不如在京城精致,甚至不如出使安南的安逸,他也都忍耐下来,并没有开口抱怨。眼下却是真的不太明白,乃至有了一点情绪:“兵贵神速,拖着也不是办法吧?”

  “这叫准备。”祝缨说。

  王允直听她说到这里,就知道不能再逼问了,只好最后说了一句:“晚辈冒昧,不识君侯安排,只是心忧西陲,还请君侯明鉴。”

  祝缨点了点头:“你们明天再来,我安排。”

  有安排就行,王允直勉强压下了情绪离开了。

  祝缨却没有闲下来,她召来了守将所派之信使、将校,询问前线情况,再制定具体的方案,一直忙到半夜。

  次日一早,祝缨击鼓召集众将,一起看沙盘,安排接下来各自的任务。

  祝缨先问大家对西番兵了解多少、对现在西陲的情况了解多少。这个知道的人并不多,大概都知道双方正在交战,己方在保持守势,对方是攻势。了解得多一些的还知道,西番通常不会坚持太久,这次一直耗着是有点邪门。